Site Loader

  如果期待在這本書裡收穫工具書一樣的「方法」、「步驟」,那這本書不會符合你的需求,甚至會感覺失望。

  《不消費的一年》更像是作者的日記跟心路歷程,作者在書中坦承自己為什麼開始「不消費的一年」,還有在這一年裡作者遭遇到的變故、困難,跟身邊人給予她的幫助。

「我總覺得自己被綁在辦公桌前,為了付帳單和還債而做牛做馬。我不斷購物,認為買某些東西可以讓我變成更好的人,為了買這些東西,只好尋求較高薪的工作,才買得起。大概是經濟因素使然,我一直以為,如果隨興去做想做的工作,自己會負擔不起那樣的生活,結果,我從來沒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。」

  在接觸靈性以後,我突然發覺生命裡其實不需要過多的身外之物,也因此意外開啟對極簡的探索跟興趣。

  雖然我從去年七月就開始規定自己每個月只能花壹萬元,也有記帳,但那個記帳的行為只是「記我花了多少錢」,根本沒有限制我花錢的效果。等到今年三月底結算的時候,發現我居然透支了四萬七千九百零六元。

  四月雖然開始計算自己一天可以花多少錢,但還是繼續透支買衣服,透支的金額就先分攤到接下來幾個月的預算裡。等到我下定決心不能再買衣服的時候已經是六月初,而我當天才剛透支了$3553買衣服我計算了所有買衣服透支的金額,發現已經透支到今年10月,平均每個月都透支了$5400。

  但其實我以前很少買衣服,一年可能買不到五件,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不愛買衣服。

  直到現在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喜好跟風格,才發現是因為市面上大部分的衣服款式都不適合我,我是歐美風格、歐美骨架,但台灣大部分衣服是日系、韓風,也難怪我常常穿起市面上的衣服都覺得水土不服。

  所以才會每次逛街明明興致勃勃,逛了一圈卻發現喜歡的款式好少,好不容易抱了幾件去試衣間,結果試穿完發現沒有一件適合我,只能再全部還給店員。

  從去年三月遇到現在愛店後,到今年六月五日,我已經花了五萬多買衣服,基本上是把衣櫃裡的衣服都換了一輪。雖然花了不少錢,但因為他們家的衣服是真的好,材質好、設計好、剪裁好,又是超適合我的歐美風格,所以其實不後悔。

  我可以接受花多一點錢買好東西,如果這家店的商品真的很好,就會一直買下去,但完全不能接受買到便宜的爛東西。

  但因為前陣子真的已經花太多錢買衣服,可以買的衣服也差不多買齊了,所以決定到十一月,沒錯,就是這個月,才能再買衣服。

  但一開始下這個決定的時候還是很害怕自己無法克制慾望,在《不消費的一年》裡,作者的做法是取消了所有購物相關的信件或社群媒體的追蹤,我是沒有這樣做,我還是喜歡欣賞愛店的不時更新的新品,也會不時登入官網看最近有哪些新品,把喜歡的商品加入購物車。雖然有想買的衣服,但想想自己的本月餘額、想想衣櫃裡其實很足夠的衣服、想想因為疫情根本很少出門的日子,其實根本不需要購買新衣服,也就能在每次逛完網站後欣然關閉頁面。

  而且也發現真的不用擔心沒有優惠,以前真的常常在優惠影響下衝動消費,但不再買衣服的這幾個月裡,發現優惠活動其實一個接一個,差別只在於優惠的力度,另外,也不用擔心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,雖然這個款式以後可能真的買不到了,但反正店家永遠都會推出更新更好的商品。

  除了衣服以外,發現我對一些以前看到會很心動的商品,現在也毫無波瀾了,尤其是那些廣告文案打著「限量」「贈品」「能讓你生活變更好」的商品。

  在剛開始的時候,因為害怕自己又亂買東西,就在手機備忘錄寫了「不需要的東西」、「暫時不需要的東西(用完再買或有閒錢再買)」、「未來會擁有的東西(存到錢後第一順位購買的東西,有點吸引力法則的意味)」。在買東西之前,先打開手機備忘錄確認一下,現在要買的東西是被歸類在哪一區,我覺得這個備忘錄還蠻有用也蠻重要的,因為會被我歸類在「不需要的東西」其實是我會想買,但真的不需要的,這個備忘錄就能時不時提醒我,不要花錢買到這一類的東西。

  後來發現,當我開始過上有意識的生活之後,更能知道哪些款式跟風格適合自己,知道哪些商品用了會很舒服;開始有意識購物,只買好的東西,這裡的「好」是指材質,而不是「名牌精品」。

  因為有意識的生活,除了購物以外,也會更知道自己喜歡的生活樣貌,比如我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喜歡瑜伽,雖然我一開始的目的只是為了緩解腰痠背痛、喜歡冥想,但老實說其實沒有每天冥想、開始在陽台種植物,但我以前絕對是植物殺手,但現在陽台的綠朋友們長得挺健壯、購買了閱讀器,我以前一直覺得閱讀器是智商稅,幹嘛不用手機看就好、甚至想成為極簡人,誠實的說,我以前一直以為極簡只是沒錢的自欺欺人。

  不消費的一年跟極簡生活不是什麼都不買、不是什麼都不能買,而是知道什麼是需要、什麼是想要,覺知自己的購買慾望跟行為,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。我說「最適合」而不是「最正確」,因為我覺得行為沒有對錯,只是不同人的不同選擇。

  不消費的一年,學習的是放下、臣服跟當下:放下物慾、放下對擁有的渴望,臣服每個沒有那些物品的當下,體會沒有那些物品依舊過得很好很富足的當下。

patriciaw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