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一句被用到爛俗的句子來總結這本書,那就是:「活在當下」。這句話可以算是從小聽到大了吧,但老實說我很討厭這句話。當下是什麼?我就在這裡,難道這不是當下嗎?難道我活在過去或未來?
但看完這本書以後,發現有太多人,或者說我自己,就真的是活在過去跟未來,根本沒有活在當下。不管是活在對過去的後悔裡,或是活在期待未來會更好的幻想裡。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虛度了多少光陰,卻從來沒有真正活著。
道理總是知意難行。為什麼要一直對過去後悔?為什麼不能好好享受現在?
「當我們真正的活在當下,過去根本不存在,不存在的東西何必面對?」書中的這個觀點真的是當頭棒喝。不過這本書畢竟不是立竿見影的仙丹靈藥,看了這本書,懂了這些道理,還是很難完全放下過去,只能慢慢開始嘗試用第三者的角度,把自己的過去當成別人的故事來看。
我見過最活在當下的人類大概就是嬰兒了。而我認為那些一直叨念著要「活在當下」的人,則是意識到自己其實並未完全「活在當下」的人。畢竟,如果一個人全然活於當下,又何必時時念叨、提醒自己?就像魚游水中而相忘乎水,鷙(ㄓ ˋ)鳥乘風却不知有風。
嬰兒這一刻的大哭是真的,下一刻的開心也是真的,誠然,我不是嬰兒焉知嬰兒所思所想。但這一刻大哭的嬰兒,下一刻卻可以大笑,不像成人還會糾結於前一瞬間的怒氣與悲傷,甚至想著:「我現在就開心,他會不會以為我不在乎?那不行,我要繼續生氣。」
我們花十幾,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被「教育」成「應該」成為的樣子,卻在某一瞬間幡(ㄈㄢ)然悔悟,修行自我,渴望回歸嬰孩的狀態。這到底是多弔詭的一件事?為何我們卻視之為正常?
如果「教育」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,為什麼我們在「教育」下卻漸漸丟失本心?我相信人性本空,包容萬物的空,那又是什麼導致我們向惡或向善?
越跟嬰兒相處,就越覺得嬰兒是最接近神佛的存在。我在跟嬰兒相處的過程中更了解自己,雖然我是照顧他的人,但我卻覺得他才是療癒跟教導我的人。
更浮誇的覺得,說不定嬰兒是我顯化出來的指導靈或者說天使。因為他,我才開始察覺自己的情緒,發現情緒是多麼凌駕在理智之上。在情緒跟理智拉扯的過程中,從最初拋棄理智,覺得「我現在很不爽,所以我就是要罵人,就是要讓你知道我很不爽」,到後來知道情緒是無用的,尤其對著嬰兒,一時的情緒噴發或許可以讓自己、讓小我舒坦,但後果一點都不美好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跟另一半生氣,雖然當下你的情緒舒坦了,但另一半被挑起怒火,於是另一半也對你生氣,導致你更生氣,最後兩個人吵架。
曾經看過一部美劇裡有這樣一段劇情:
老婆問老公:「我們今天有要去哪裡嗎?」但老公忘記今天是結婚週年,就跟老婆說:「蛤?沒有啊。」當天晚上老婆煮了漢堡肉當晚餐,而且只煮了自己跟小孩的。後來老公才想起今天是週年紀念日,跟老婆說:「我們出去餐廳吃飯吧!」老婆歡歡喜喜的去打扮了。
發生同樣的事情,或許有一部分人的反應是還留在前一刻生氣的情緒裡,就生氣的跟老公說:「你終於想起來了喔?但我心情不好,不想去了。」
一直以來,我都是拿自己過往的成就來決定自己的價值,不知不覺就有跟別人的攀比心態。漸漸的,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所有很有成就、過得很好的人,我都感到自卑,覺得自己根本一無所成。我活在世界上的目的,難道是為了用我的失敗彰顯其他人有多成功嗎?
但書裡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:「沒有了心理時間,你的自我感將構築於本體之上,而非來自個人的過往經歷。」好像在跟我說,「過去不重要,因為過去已經不復存在,而你現在存在於此,這已經足夠引以為傲。你應該為『你是你現在的自己』驕傲。」這句話如此溫暖。
另外,這本書有點「可意會不可言傳」的味道,一眼掃過去明明是看得懂的一句話,但當我回頭想嘗試解釋這句話給自己聽,我就看不懂了。
而且在看書的時候,會覺得這本書好像有生命,知道我在想什麼。比如書中有一段話:「臨在就是意識到本我存在的意識狀態,或是了知自我意識的生命狀態。」看完這段我就開始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,想用白話文重新解釋給自己聽,但思考了幾分鐘,越想越糊塗,想不出答案,接著往下讀,就看到下一句話說:「千萬不要執著於文字名向,也不要努力理解這番話。」
立刻被作者的文字打臉,這種閱讀體驗很有趣,就算一開始看不懂這本書也沒關係,慢慢看下去,我想你就會懂了,並且閱讀的時候不要用大腦,而是要用心來讀。
這本書是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撰寫,當你開始能夠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東西,就知道看這本書的時候如果拘泥於書中提到的名詞,就無法真正體悟作者想表達的深意。也因此看到後來甚至會開始覺得提問者很煩,因為他直到最後還一直糾結於名詞上。但有些東西是超脫名詞本身的,有點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的意味。
這本書明明是幾年前出版的,但裡面有一段話很符合目前疫情的情況:「若人類想要大規模的覺醒,必先遭遇驚天動地的災難。這些苦難是人加諸於自己,也是地球的防衛措施。地球為了保護自己,必須興起災難,阻止人類對他瘋狂毒害。」
這本書同時也有非常詼諧的部分,比如提問者問:「你的說法有任何科學根據嗎?」答者說:「照我說的去做,你會成為最好的證明。」
在看這本書的那幾天我做了一個夢。
夢裡有一個很高很高的男人,可能有200公分,他有一頭黃髮,不是貴氣的金黃,是接地氣的草黃,但非常柔順,柔順且蜷曲。他永遠都穿著草編鞋,在街頭巷弄漫無目的地走著,他自帶一股快樂的氣息,光是經過,就足夠讓人平靜與愉悅。所到之地,宛若春天。
他打招呼的方式是「Namaste」,就是瑜珈課最後那句話。我不知道他是誰,感覺是那個地方的統治者、精神領袖、或者說神佛,雖然他沒有權利、也不管制任何人,但所有人都愛戴他。
他希望大家跟他是朋友,他也確實是大家很愛的友人,所有人都很期待一天當中看到他的時候,哪怕只有一瞬間。因為他很高,經過一個地方時候總會撞到頭,但這次撞了,下次他照撞不誤,可以說他「笨」,但他的「笨」不是真的智商上的愚笨,更像是他享受「跟物品碰觸」那一刻。
他走路很快,而且一直走,不停下,他每遇上一個人,就拍一下手,說一聲「Namaste」,他把招呼唱成歌。
我一直注意到他的草編鞋,如果他想,他能擁有最好的東西,整個宇宙都是他的,但他獨愛草編鞋,當地人說:「因為他不需要真金白銀,他覺得草編鞋能讓他更懂世界、跟世界更親近。」他是那樣一個高度的存在。
說起來可能沒人相信,但當我醒來時我淚流滿面。
如果看完《當下的力量》這本書,把「活在當下」稱作「得道」,那我我必須誠實的說,我尚未「得道」,而且還差得遠了,只能姑且算是剛過了起點兩三步,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仍然走在道上,走著就能繼續前進,總有一天,驀(ㄇㄛˋ)然回首會發現自己已經超過終點,又或者一開始確實是衝著終點去的,但在途中卻發現,其實終點根本一點都不重要,。
我一直相信一句話:「在你察覺的當下,你就已經不一樣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