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ader

  「我總覺得自己被綁在辦公桌前,為了付帳單和還債而做牛做馬。我不斷購物,認為買某些東西可以讓我變成更好的人,為了買這些東西,只好尋求較高薪的工作,才買得起。大概是經濟因素使然,我一直以為,如果隨興去做想做的工作,自己會負擔不起那樣的生活,結果,我從來沒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。」

  如果期待在這本書裡收穫工具書一樣的「方法」、「步驟」,那這本書不會符合你的需求,甚至會感覺失望。《不消費的一年》是日記、心路歷程,坦承了作者自己為什麼開始「不消費的一年」,在這一年遭遇的變故、困難,跟接受到的幫助。看作者的心境,其實很能感同身受,但這種的感同身受,其實是需要一點自身經歷的,有點夏蟲不能語冰的味道(此處非貶義,純舉例)。

  在接觸靈性以後,驚覺生命裡不需要過多身外之物,意外開啟對極簡的興趣。七月參加極簡youtuber布蘭達&維尼《一級極簡人》100項任務挑戰,100項看似很多,但其實任務都不太困難,一天可以完成5-10項。在任務以前就已經丟了許多衣櫃裡不再穿的衣服,又因為任務的關係,順便叫老公整理、也幫整理了他的衣櫃,丟了他兩大袋衣服。同時整理了自己的書桌跟書桌抽屜,以前抽屜一直沒位子放保養品,只能放桌上,但每每看見都覺得雜亂。再次整理後,把抽屜裡的紙本收進書櫃,居然也能空出了一個位子,順利放進保養品的收納籃。深深體會到原來以前是自己限制了自己,真正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辦到,只是平常過於懶惰又容易縱容自己。雖然現在覺得家裡東西還是很多,但確定不會用到的、能丟的都已經丟了。也可能是我還沒「更上一層樓」,還看不出物品上的盲點。

  今年四月開始正視自己的花費,雖然每個月規定自己只能花費新台幣壹萬元(我請育嬰假,這一萬單純是我的花費,不含房租水電等等),先前雖然也會記帳,但記帳只是「記我花了多少錢」,根本沒有限制效果。三月結算的時候,發現我居然透支了新台幣四萬七千九百零六元。四月開始計算自己一天可以花多少錢,雖然有按照日花費,但還是繼續透支買衣服,透支的金額就先分攤到接下來幾個月的預算。等到我下定決心不能再買衣服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五日,而我當天才剛透支了$3553買衣服。所有買衣服透支的金額,已經平均分散到10月,平均每個月都透支了$5400。

  其實我以前很少買衣服,一年買不到五件吧。一直以為我不愛買衣服,遇到現在的愛店後,才發現是因為市面上大部分的衣服款式不適合我,所以才會每次逛街都興致缺缺,好不容易抱了五件去試衣間,結果試穿完全部還給店員,沒有一件適合我。我是歐美風格、歐美骨架,但台灣大部分衣服是日系、韓風,也難怪我穿起來水土不服。從去年三月遇到現在愛店後,到今年六月五日,我已經花了五萬多買衣服。幾乎把衣櫃裡的衣服都換了一輪。但他們家的衣服是真的好,材質好、設計好、剪裁好,又是超適合我的歐美風格。雖然花不少錢,其實不後悔。我可以接受花多一點錢買好東西,但完全不能接受買到便宜的爛東西⋯⋯

  決定十一月才能再買衣服,每個月購衣預算是$2500,一開始害怕自己無法克制慾望,《不消費的一年》作者的做法是取消了所有購物相關的信件或追蹤,我是沒有這樣做,喜歡的品牌依舊追蹤,也會不時看最近有哪些新品,把喜歡的商品加入購物車,雖然有想買的衣服(而且還不少),但想想自己的本日/月餘額、想想衣櫃裡其實很足夠的衣服、想想因為疫情根本沒再出門的日子,其實根本不需要購買新衣服,也就能在每次逛完網站後欣然關閉頁面。而且發現真的不用擔心沒有優惠,因為優惠活動一個接一個,也不用擔心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,反正以後會出更新更好的商品。

  除了衣服,對於一些以前看到絕對會很心動的商品,現在也毫無波瀾,尤其是廣告行銷打著「限量」「贈品」「能讓你生活變更好」等等。(不過最近花$4800買了昆達里尼瑜伽線上課,直接用掉十一、十二月的購衣預算,下次買衣服要等明年了。)

  一開始害怕自己又亂買東西,寫了備忘錄區分「不需要的東西」、「暫時不需要的東西(用完再買或有閒錢再買)」、「未來會擁有的東西(存到錢後第一順位購買的東西,有點吸引力法則的意味)」。但後來發現,因為有意識的生活,知道哪些款式跟風格的衣服適合自己,知道哪些沐浴用品用了會很舒服;開始有意識購物,只買好的衣服(意指材質,不是「名牌」),不再買開架的沐浴用品(對我來說不適合)。賣掉單一重量的啞鈴改成調節啞鈴。之前買瑜伽墊只覺得堪用就好,但開始練習瑜伽以後,發現需要提升瑜伽墊品質,但還是會等現在用的壞掉。

  因為有意識的生活,除了購物以外,也會更知道自己喜歡的生活樣貌,比如我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喜歡瑜伽(雖然我的目的是為了緩解腰痠背痛)、喜歡冥想(但其實沒有每天冥想)、會在陽台種植物(我以前絕對是植物殺手,但現在陽台的綠朋友們長得挺健壯)、會買閱讀器(以前一直覺得閱讀器是智商稅)、會想成為極簡人(以前一直以為極簡只是沒錢的自欺欺人)⋯⋯

  不消費的一年跟極簡生活不是什麼都不買、不是什麼都不能買,而是知道什麼是需要、什麼是想要,覺知自己的購買慾望跟行為,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。(我說「最適合」不是「最正確」,因為我覺得行為沒有對錯,只是不同人的不同選擇。)不消費的一年,學習的是放下、臣服、當下:放下物慾、放下對擁有的渴望,臣服每個沒有那些物品的當下,體會沒有那些物品依舊過得很好很富足的當下。

  其實所有道理都是相通的。遺憾的是,這些道理無法強加於任何一人身上,唯有自己領悟。看完這本書後覺得很感動,覺得自己跟作者很像(心境),希望看過書的人也能體會到這樣的感動。

  最後附上《最大的示愛》裡一段話:「你確定你很想要?你確定你真的需要他?你確定你很喜歡?你確定你沒有他會很難過?」

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閱讀帳號

或Facebook閱讀帳號

patriciawang